Feb 16, 2023
以結合醫學x創意的技術活用於社會造就理想生活為目標的 Open Medical Lab, Inc. 正式成立
Whatever 與先進醫療領域的國際研究學者,並服務於橫濱市立大學先進醫療科學研究中心之溝通設計中心武部貴則所長合作,共同成立由醫學 x 創意結合的技術活用造就理想社會的法人 Open Medical Lab, Inc.。 Web:https://open-medical.com/Press release:https://prtimes.jp/main/html/rd/p/000000001.000115182.html Whatever 與先進醫療領域的國際研究學者,並服務於橫濱市立大學先進醫療科學研究中心之溝通設計中心武部貴則所長合作,共同成立由醫學 x 創意結合的技術活用造就理想社會的法人 Open Medical Lab, Inc.。 橫濱市立大學先進醫療科學研究中心領先於世界各地,首創以創意方法活用於醫學研究為起點的「溝通設計中心」。為日常生活帶來身心靈的滿足為目標,推動全新方法的基礎研究,目前服務對象包含社會人士的教育、產學合作的研究、以及國家計畫的參與等。另一方面,Whatever 則善於不受限於既有的框架或方法,能以全新的想法與執行力實現創意的團隊,富含不斷挑戰未知領域的課題解放及創造全新價值的可能性的生命力。 以上兩者於 2021 年獲選日本內閣府全新 Moon Shot 目標的最佳企業。有關 Moon Shot 型研究開發事業之「Millennia Program」,是為能實現每個人皆可實現自我的世界為目標,以「自我實現城市」團隊的方式初次協力合作。除了健康議題,也重視幸福生活的實現,促進身心靈健康社會運作的系統化。這次以次目標為前提下,以科技創意的實踐促成理想的幸福社會為使命,我們共同設立了全新法人 Open Medical Lab。 今後 Open Medical Lab 將以不同以往的角度極力推動理想社會的實現為目標,期望成為各界企業的夥伴,提供從諮詢到企劃發想及實現提供一連貫的支援服務,同時也將在公司內部積極推動 R&D 與新型服務的開發。若您對 Open Medical Lab 的服務有詢問需求,竭誠歡迎與我們聯絡,詳細聯絡資訊如下。 hello@open-medical.com
Sep 22, 2022
沉浸式體驗創意更升級的「Whatever New York」,即將啟動!
By 川村真司4年前我決定從紐約回到日本創立新公司時,並不感到那是與紐約道別,反倒覺得透過這段創辦Whatever Co. 的時間,有機會使我更有能量去探索心中理想。很高興地最後有機會在日本孕育出具備多彩技能及能力的團隊,讓創意更能挑脫框架並將其實現在某種形式上,透過這這經驗及成長,讓團隊醞釀出有能力在世界舞台嶄露光芒的能量。現在美國的 COVID 疫情開始逐漸趨緩,沉浸式體驗的需求也逐漸恢復生氣,此時在正是我們能與擅於運用最新科技製作沉浸式體驗的新夥伴一同挑戰,展開全新「Whatever New York」可能性的最佳時機。而率領團隊的正是擔任我們的創意總監新夥伴 Aramique Krauthamer。Aramique 與我雖然已是認識10年的好友,但在我們認識之前他的創意一直是我所敬佩不已的。Aramique 在加入 Whatever 之前,任於Tool of North America,在 Tool 從無到有創立了 Experience Team,而後該團隊急速成長,並在業界達成登峰造極的成就,對於 Aramique 在領導上的智慧每每令我驚艷。我們時常一起討論夢想,以及一些彼此對創意團隊的想法。從我們的談話中,讓我確信若能借用活躍於 Tool 的 Aramique 的力量,Whatever New York 必能能成為一支空前絕後的夢幻團隊,而我深信現在正是實現這個想法的最佳時機。 此外,和 Aramique 一同帶領團隊的是在 Tool 的得力夥伴也是資深製作人Jennifer Baker。她是一位活躍於各界全方位打者,絕對是團隊最適佳隊長。If you’re based in North America and would like to create an immersive experience or whatever with us, please contact us. And we’re also looking to hire new friends now! Thank you for reading this far. And thank you to everyone who made Whatever Co. into what it is today. 如果您在北美有據點,並希望與我們一起創造身臨其境的體驗,歡迎聯絡我們。 我們將以這兩位靈魂人物為中心的強大團隊提供最佳的創意。 我們同時也在尋找一同創作的夥伴,歡迎有興趣的朋友隨時與我們聯絡!謝謝您閱讀到此,全新的“Whatever New York”請大家多多指教。 對了,還有一個補充分享! 在成立全新的 Whatever New York 之外,Whatever Co.也啟動了世界第一座 Museum of AR(MoAR)。MoAR 讓 Whatever 的辦公大樓「WHEREVER」變身為一座巨大的 AR 藝術展示場。 將公共空間的建築物當作一張巨大畫布,呈現多種 AR 藝術作品。融合現實與數位的創意同時希望促成重新思考如何重新建構公共空間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參觀者只要掃瞄外牆上的 QR code,即使沒有下 APP 也能體驗各種互動裝置 / 非互動型的 AR 作品。期望 MoAR 能促成數位技術、藝術以及都市環境合作的各種可能性。大家若有造訪東京,務必前來。MoAR 也有在美國公共空間的執行計畫,敬請期待!
Aug 25, 2022
深愛創意的創意活動「六本木無限可能日」開跑
由 Whatever 主辦,一場深愛創意的創意活動「六本木無限可能日」確定開跑。 以各領域創意家齊聚一堂的創作據點「WHEREVER」為舞台,展示及販售,集結攝影、影像、產品、科技、文字、美食、魔術等共30組與 WHEREVER 結緣的創意家與企業不限領域的創意作品。 除此之外,在 WHEREVER 大樓入口處設有 Whatever新作品,透過手機掃描 QR code 就能與整個大樓連動,欣賞全新 AR壁畫作品「MoAR – Museum of AR」,即將公開。 活動免費入場,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前來共襄盛舉。 官網:https://whatever.co/nandemo-day/ 【活動資訊】 活動名稱 :六本木無限可能日 活動時間:2022年9月17日 (六) – 2022年9月18日 (日) 日本時間11:00~20:00 地點:WHEREVER/東京都港區六本木7-2-8 入場費:免費 ※入場時需以指定時段的門票入場。 展示内容:影像作品/產品展示及販售/裝置藝術等體驗活動/訪談節目 官網:https://whatever.co/nandemo-day/ 門票申請:https://nandemodayticket.peatix.com 主辦:Whatever Inc. 協辦:WTFC Inc. ※參與六本木藝術之夜 2022 的藝術專案 【參與藝術家及企業】※2022.08.25時點 ※隨機排序 Whatever Inc. / Whatever Taipei Inc. / WTFC Inc. / BASSDRUM inc. / fermata inc. / 4-3-3 INC. / STUDIO HOLIDAY / METAVERSE PRODUCTION / 金山小桃 / momokoharada / momme / 白戶千恵子 / Hiroki Sato / Minori Nagashima / HANNA / Magician Shin! / 木村幸司 / MAKYU (石橋勇治・山道貴太・東方田桂伊) / 齋藤雄介 / 安藤隼人 / 日刊Typo / nor / 八幡貴美 / 針谷大吾+小林洋介 / 八代健志 / 稲積君將 / 大宅左惠 / 柏木彩 / 中村寛子 / 川村真司 / 富永 勇亮 (Yusuke Tominaga) and more…
Mar 19, 2020
大家希望自己能夠死後復生嗎?一個提供表達相關意願的平台「D.E.A.D.」上架了。
提供大家表達對於死後透過個人數據,結合AI或CG等科技,讓你我「復活」在數位的世界同不同意的想法,一個叫做Digital Employment After Death的數位平台,簡稱為「D.E.A.D.」,在2020年3月19日(四)正式上線。 https://dead.work/ 希望讓往生者復活。 像這樣深切的心願自古以來流傳於各個傳說故事中。如今我們開始能夠透過科技的力量,在數位的世界裡,雖是虛擬但朝向實現的未來跨進。 Whatever團隊在2019年3月28日參與了日本NHK綜合台播出的『復活の日~もしも死んだ人と会えるなら~』(“Fukkatsu no hi(Day of Reunion)”)之節目企劃、科技指導、以及視覺總監。節目當中我們透過科技,讓日本藝人出川哲朗先生在當時已故8年的母親「復活」,安排了一場出川哲朗先生與母親重逢的時光。 另外也有由其他團隊製作的相關議題的作品,像是2019年底日本電視節目便透過AI技術,讓已故歌手美空雲雀復活演唱;在韓國的節目中也有透過VR讓過世的女兒與她的母親重逢,引起不少話題。世界各地開始出現讓已故者「復活」的嘗試。我們為此起名為「D.E.A.D.(Digital Employment After Death)」。 也許會有不少人認為像這樣「復活」的故人(Digital Resurrection)或自己分身(Digital Twin)的作法是名人的專利。然而,我們平時也透過手機或上網上傳著許多自己的資訊,所以你我都不是局外人。只要數據有保存便有「復活」或被復活的可能性。然而,這當中同時會衍生各種倫理道德上的討論需求,實際上法律的整合也還需要時間。 不論是任何人都會面臨死亡,所以該如何設計自己的死亡,表達自己可以接受「復活」?或其實應該完全禁止「復活」?等不同的想法,在我們的調查結果中得知約有63%的比例,反對「復活」科技。依照這些結果,我們希望社會能夠持續正向地活用科技的各種可能性,因此,我們決定透過這個平台讓更多人一起表達自己的想法,讓我們有機會表明自己的想法。 因此,我們決定設立D.E.A.D.,一個讓大家齊聚探討此議題的平台。在自己的死後,您是否能接受經由AI或CG技術「復活」自己呢?敬邀您來到平台表達自己的想法。